宋仁宗赵祯,他活在1010年到1063年之间,是北宋的第四个皇上,就是那个故事里“用狸猫换了太子”的主角。
宋仁宗从1022年开始当皇帝,一直当到1063年,总共41年,算是宋朝里在位很久的皇帝了。他用过好几个年号,比如“景祐”、“宝元”、“庆历”还有“嘉祐”。在他做皇帝的时候,搞了个叫“庆历新政”的大改革,这个改革很重要,让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宋仁宗后来被人们叫做“史上第一仁慈皇帝”。
今天咱们一块儿聊聊宋仁宗那时候,都有哪些大名鼎鼎的人物。瞧瞧这些人物,你就能明白为啥宋仁宗会被叫做“史上第一好皇帝”了。
公正不阿的代表人物是包拯。
最近,有个开封的女子在开封府的包拯雕像那儿哭得稀里哗啦,结果,这位被称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宋仁宗赵祯当皇帝那会儿,包拯(999-1062年)是个特别受信任的大臣。包拯出名是因为他既清廉又公正,连有权有势的人也不怕。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包拯干过好多大官,像监察御史、知谏院、参知政事这些。他敢于直接说出心里话,严格执行法律,老百姓都很敬佩他,后人还亲切地叫他“包青天”。
宋仁宗特别看重包拯的能力和人品,夸他忠心又正直。他经常找包拯商量事情,还派他去办不少大案子和重要政务。包拯在当官的时候,不怕得罪人,多次告发那些贪官,整治朝廷的风气,想让政治环境变得更好。他办案认真,判决公平,所以在老百姓中间名气特别大。
尽管包拯说话直率,有时会惹宋仁宗不开心,但宋仁宗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忍,还听进去了包拯的批评和建议,这足以看出宋仁宗有多明智和宽厚。包拯和宋仁宗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好君主和好臣子之间那种互相敬重、互相信任的样子。包拯走了以后,宋仁宗非常伤心,还追封他为太子太保,来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怀念。包拯的故事和形象,后来被人们编成了好多传说和写进了文学作品里,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代表之一。
欧阳修,人称“六一居士”,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个。
欧阳修,生于1007年,去世于1072年,他字永叔,人们还常叫他醉翁,晚年他又自称六一居士。他是北宋时候非常有名的文人、政治家和写历史书的人,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位。他老家在江西庐陵,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安市。他还是宋朝让文学重新兴盛起来的重要人物之一。
欧阳修在政治方面提倡变革,讲究节省,不赞成铺张挥霍。在宋仁宗在位时,他做过好多大官,像起草诏令的知制诰、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还有管军事的枢密副使等,他敢于把官场上那些坏现象揭露出来批评,结果好几次被降职。
欧阳修的文采特别棒,他写的散文、诗歌、辞赋都非常有艺术感。他写东西风格大气,很会表达感情,像《醉翁亭记》、《秋声赋》都是他的名篇。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用词简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他还是个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写的《文心雕龙》这本书讲了很多文学理论,对后来的文学评论和写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欧阳修也是个了不起的史学家,他帮忙编写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的造诣相当深。他写的史书对后来的人们研究历史和写史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心里装着国家和百姓——范仲淹。
范仲淹,生于989年,去世于1052年,人们常叫他希文,他的别号是文正。他是北宋时候一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老家在苏州吴县,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他是宋朝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帮手之一。
范仲淹在政治上有新想法,想改变现状,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在宋仁宗那会儿,他当过不少大官,像参知政事、枢密副使这些。他搞了不少政治上的新点子,比如“庆历新政”,想整理一下官僚队伍,给农民减轻点负担,再加强中央的权力。但这些新点子被那些守旧的人给拦下了,所以他也被贬了好多次。
范仲淹写的东西特别棒,散文、诗歌都很有艺术味儿。他写的东西清爽,也很会发表看法,像《岳阳楼记》、《渔家傲》都是他的大作。他的文章艺术性和思想都很厉害,给后来的人带来了很大影响。
范仲淹也是个有思想的人,他提出的“要为国家和百姓先担忧,后享乐”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人。
4、《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司马光写的。
对,他就是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
司马光,生于1019年,卒于1086年,字君实,别号迂叟,是北宋时候的一个大官、历史学者和文人,老家在陕州夏县,现在属于山西。他在咱们中国历史上相当有名,特别是因为他敢于直言不讳。在政治上,他讲究道义,不赞成玩心眼儿,还努力想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过点,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在政治舞台上两次担任宰相,他拼尽全力想要解决北宋中期的政治大难题。他提倡“以不变应万变”,不赞成过于激进的改革手段,而是看重政治安稳和道德重塑。司马光的这些政治想法,在他的大作《资治通鉴》里写得明明白白。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超级有名的史书,总结了以往政治上的成功失败,给后人留下了很值钱的政治经验。
司马光是个有名的历史学家,他花了19年时间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大书。这本书按年份讲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这段时间的历史,总共有294卷。因为司马光治学严谨,书里的历史资料又很详细,再加上他的评论也很深刻,所以这本书对后来的历史学家影响很大。
5、大名鼎鼎的改革先锋,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里的一个,他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1021年,去世于1086年,小名叫介甫,自称为半山,老家在江西临川,就是现在的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他是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宋朝出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当过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大官,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他带头搞了好多政治、经济、军事还有文化教育上的新政策,这些改革后来被人们叫做“王安石变法”,或者也叫“熙宁变法”。
王安石的治国思想,在他写的《给仁宗皇帝的建议书》和《回复司马谏议的信》等作品里讲得很清楚。他提倡“新旧更替”,意思是说要通过变革去掉老问题,实施新政策,让国家变得更强盛,百姓生活更安稳。他觉得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管好钱财”,主张增强中央的权力,改变收税的方法,多给国家赚钱,同时减少老百姓的压力。
经济上,王安石搞了些新政策,像青苗贷、免劳钱和市场管理法这些,主要是为了帮农民减轻点压力,让农田活起来,也给国家多赚点钱。青苗贷就是农民粮食不够时可以向政府借钱,不用被高利贷欺负;免劳钱就是让农民能用钱代替干活,这样干活的人就多了;市场管理法呢,就是政府管管市场,让物价稳稳当当,保护买家和卖家的利益。
在打仗这事儿上,王安石搞了些新办法,像将兵法和保甲法,来让军队变得更强、更有秩序。将兵法就是让将军、校尉、小队长这些领导分好工,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干啥。保甲法呢,就是把村子里的人都组织起来,平时帮忙维护治安,战时还能直接给军队送人。
在教育方面,王安石对科举制度动手脚,改为考经典解释来选人才,专挑那些真有学问的。他又搞起了太学、州学这些学校,推行新学问,培养了一帮赞同他变法改革的官员和文人。
王安石搞的改革虽然让国家的钱袋子鼓了些,也让农民的日子好过点,但却碰上了大批反对的声音。像司马光、苏轼这些保守的大臣觉得改革走得太快,动了不少人的奶酪,搞得社会有点乱。后来,宋神宗一走,王安石的大部分改革就被推翻了。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还是个非常棒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当时的文学界特别有特色,人们称他的风格为“半山体”。他写的诗清新特别,散文则气势磅礴,有名的作品有《伤仲永》、《泊船瓜洲》这些。王安石的文学作品给后来的人带来了很大影响,他也被尊称为“唐宋八大家”里的一员。
王安石是我特别敬仰的一位改革先驱。
6、苏轼,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里的一个。
苏轼,生于1037年,去世于1101年,大家习惯叫他字子瞻,也叫他东坡居士,更多人爱叫他苏东坡。苏东坡老家在四川眉山,他是北宋时候的大文豪、书画大师、政治家,还是个有思想的人。他是宋朝文学界的大腕儿,跟他老爸苏洵、弟弟苏辙一起被叫做“三苏”。
苏轼文采飞扬,尤其在写诗、作词、写散文上都非常出色。他的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感情真实,很会描绘景色和表达个人心情。他作的词既继承了豪放派的特色,又有所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细腻柔美风格,为词坛带来了新的风貌。他的散文写得顺畅自然,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像《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他的名篇。
在仕途上,苏轼可谓是几经波折。他起初站在王安石那边,赞成变法,但后来发现变法有些做法太过,就站出来反对,结果被人排挤。他在好几个地方当过一把手,比如知州、知府,干了不少实事,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可遗憾的是,因为朝廷里派系斗争,他被贬了好多次,直到快老了才恢复名誉。
苏轼也是个很棒的书画大师,他写的字特别有名,叫“苏体”,给以后的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他画的画大多是山水和花鸟,看起来清爽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苏轼思想开阔,既吸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也包含了道家的逍遥自在。他的作品中,满满的都是对人生起伏、社会万象以及大自然奥秘的深入琢磨。
苏轼这辈子,在写文章、画画写字、做官还有思考问题上,都特别出色,他的东西和想法给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7、苏洵,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里的一位。
苏洵,生于1009年,去世于1066年,他的字是千里,人们又叫他老泉。他是北宋时候很有名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还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被人们叫做“三苏”。苏洵老家在四川眉州,就是现在的眉山市,他们一家世代都很有文化。他从小就很爱学习,知识特别丰富,特别会写文章和研究历史。
苏洵写的文章很有深度,语言也很犀利,特别会写议论性的文字,是大家公认的“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个。他不仅是个了不起的文人、历史研究者,还是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他主张国家应该改革求进步,反对一成不变的老思想,提出了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进行教育的观点,觉得国家得先把经济搞上去,让大家生活好了,再来抓教育和文化。苏洵一辈子都爱学习,思想开放,给咱们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发展添了不少光彩。
8、苏辙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里面的一位。
苏辙,生于1039年,去世于1112年,他的字是子由,号颍滨遗老,是个汉族人,老家在四川眉山的眉州。他是北宋时候的大文豪,还当过宰相,被大家称为“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个。
苏辙和他老爸苏洵、哥哥苏轼都特别有名,大家叫他们“三苏”。苏辙写的散文特别好,文章写得深沉又纯朴,跟老爸和哥哥一样出名,都是“三苏”里的成员。他写的诗也受到苏轼的影响,风格挺像的,现在留下来的诗有1189首呢。而且,苏辙书法也写得不错,字迹潇洒流畅,看起来既整齐又有规矩。
1057年,也就是嘉祐二年,苏辙考中了进士。他一开始在制置三司条例司工作,但因为和王安石的新法唱反调,就被调去做了河南推官。后来哲宗当了皇帝,又把苏辙召回朝廷,让他当过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官职。可因为他总是有啥说啥,让皇帝不高兴,所以多次被贬官。徽宗上台后,苏辙又被调到永州、岳州、蔡州、陈州等地。不过后来他又被恢复了太中大夫的职位,退休后在许州盖了房子养老。
9、曾巩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位。
曾巩,生活在1019年到1083年,大家叫他子固,还有个称号叫南丰先生。他是北宋时候很有名的一位文人、思想家,还是当官的。他老家在江西南丰,家里都是读书人,所以他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曾巩从小就特别聪明,也爱学习,记性特别好,写东西更是一绝。他最有名的就是写的散文了,还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一个呢。
曾巩的散文啥都有写,像政治见解、人物故事、还有来往信件等等。他写的东西文采飞扬,话不多但说到点子上,特别喜欢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让人信服又感动。他的文章里既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犀利批评,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真的展现了他的文学本领和思想境界。
曾巩在官场待过不少地方,他当官时廉洁奉公,勤奋工作,爱护百姓,很看重教育,还修了水利,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好处。他对国家大事很上心,有啥说啥,多次给朝廷写信,讲自己的政治想法,比如不赞成新政策,想让老百姓日子轻松点。但可惜啊,因为各种原因,他的这些想法没能好好实现。
曾巩在学问上也非常了不起,他熟读经典史书,对《易经》有着特别的见解。他大力推广古文写作,认为文章得有实在内容,不赞成那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骈文习气。
曾巩的文采和见解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在文学世界里被视为珍宝。此外,他的政治看法和学术理论也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探讨。
10、蔡襄是书法“宋代四大家”里的一个。
蔡襄,生活在1012年到1067年,人们常叫他君谟,还有个号叫介庵,是北宋时候很有名的一位文人、书法家和当官的。他出生在福建仙游的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打小就受到家里很好的教育,特别是在写文章和写字上,特别有天赋。
蔡襄最拿手的就是写散文,他的散文啥都有,讲政治的、写人物故事的、还有书信往来。他写的东西好看又好懂,话不多但意思深,还特别爱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让人听了心服口服。他的文章里,既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直接批评,也有对人生意义的细细琢磨,真的展现出了他的文学本领和思考深度。
说到书法,蔡襄可是宋朝很有名的一位书法家,他最拿手的是楷书,写的字刚劲有力,布局也讲究,特别有艺术感。他的书法风格被很多人喜欢,还被叫做“宋四家”之一,跟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是书法大家。
11、“就像从泥潭里出来却没被弄脏”——周敦颐说的。
周敦颐,生于1017年,逝世于1073年,人们常叫他茂叔,还有个号叫濂溪。他是北宋时候非常有名的一位思想家、文人、老师,还是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周敦颐主张的学问中心是“理学”,他说,“理”是天地间所有东西存在的最基本道理,“气”则是构成这些万物的小零件。他觉得,只要人们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就能明白这些道理,进而让个人和整个世界和谐共处。他的这些想法给后来的哲学、文化、教育等很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周敦颐写了很多好书,像《太极图说》、《通书》这些,特别是《太极图说》,把他的哲学想法都说透了,大家称它为“理学的老祖宗”。他的诗文也挺有名的,散文、诗歌都写得简洁又有深意,被很多人一直传颂着。
周敦颐写的《爱莲说》里头有句特别有名的话,“就像从泥巴里长出来却不沾泥,洗干净了在清水里也不显得妖艳”,这话一直被人们传颂到现在。
周敦颐被人称为推动“儒学重回巅峰”的重要人物。宋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特别火,儒学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周敦颐仔细钻研儒家的古老书籍,想出了不少新想法,对让儒学重新站起来和继续发展,起到了大作用。
12、张载被人们称作“横渠先生”。
张载,生活在1020年到1077年,大家叫他子厚,还有个外号叫横渠。他是北宋时候很有名的一位哲学家和老师,也是理学里头的大腕儿之一。他老家在现在的陕西西安,不过后来搬到了河南,所以大伙儿也叫他“横渠先生”。
张载的学问中心思想是“气学”,他觉得世间万物都是由“气”这个基本东西构成的,宇宙里的所有变化也都是因为“气”在动来动去。他特别看重知识和行动的结合,觉得知道了就得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和掌握所学的东西。他的这些想法对后来的哲学、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张载写了好多书,最有名的就是《西铭》和《正蒙》,特别是那个《西铭》,把他的哲学思想都说透了,大家称它为“气学的老祖宗”。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文字简洁,意思深远,一直被很多人传颂着。
13、说到“洛阳二程”,指的就是程颢和程颐这两位大人物。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北宋时候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也是理学里很有名的人物。他俩老家在河南洛阳,所以大家都叫他们“洛阳二程”。
程颢和程颐主张的学问中心是“心学”,他们说,“心”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根基,所有宇宙中的事情都是“心”的活动和变动导致的。他们看重“知和行得一起”,意思就是,知识和行动得结合起来,只有把学到的用到实际中,才算真正明白和掌握了。他们的这些想法,给后来的哲学、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程颢和程颐的知名著作有《定心文书》和《大学详解》等,特别是《定心文书》这本书,把他们的哲学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被人们称作“心学里的老祖宗”。
14、狄青,人称“平西大王”。
大家得知道,这儿说的平西王可不是吴三桂,而是了不起的大英雄狄青!
宋仁宗时期,狄青被誉为武将中的明星,而包拯则是文臣里的智者,就像天上的武曲星和文曲星一样闪耀!
狄青是北宋时候的一个大将军,宋仁宗那会儿,他因为特别勇猛、立下好多战功而出名。狄青原本不是啥大户人家出身,但他靠着自己打仗的本事和不怕死的勇气,在军队里一点点打出了名气。
狄青和宋仁宗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靠的是他在打仗方面的本事。宋仁宗宝元年间,西夏老是来骚扰,狄青就被提拔为将领,去防守和反击西夏。他打了好多胜仗,特别是好水川那一仗,狄青带着宋军大获全胜,把西夏军给打退了。因为这些战功,宋仁宗特别看重和信任狄青。
狄青因为打了好多胜仗,后来被皇上封为了平西王。宋仁宗看他在保卫西北边疆上立了大功,就给了他这个王爵的封号,叫他“平西王”,算是对他的奖赏。这个封号不光是让狄青脸上有光,更是对他那些军事成就的肯定。
狄青当了平西王后,继续在西北边境大展身手,保住了北宋边境的安宁。他的事迹后来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成了我国军事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赵祯!】
看了上面这些人的故事,大家是不是都感到很震惊呢?
大家可能都没料到,这些大腕儿竟然都是同一个朝代的同僚呢!仔细琢磨琢磨,也只有政治环境清明的时候,才能涌现出这么多杰出的人物啊。
在那个封建时代,之所以能涌现这么多杰出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仁宗治理国家公正清明。
大家都觉得“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最了不起的皇帝,不过我却不这么想。
你觉得“秦皇汉武”最牛,是因为你是从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的视角出发。但要是换到秦始皇和汉武帝那时候的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感觉可就大不一样了。
秦始皇和汉武帝不停打仗,地盘是扩大了不少,可老百姓的税赋重得要命,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天天都为生计发愁,还得去服那些苦力差事。
到了宋仁宗那会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虽然没打下多少新地盘,但在他的治理下,老百姓的日子应该是中国古代过得最舒坦的之一。
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心,这不就是衡量一个时代最好的尺子吗?
宋仁宗真是个大好人,被称作“千古第一仁君”,真是当之无愧!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杭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