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那张照片,真是炸了锅了。说真的,第一眼看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觉得哪儿不对劲。军事圈里的大伙儿都盯着那张歼-50低空掠过的图,放大,再放大……然后就有人喊出来了:机头!机头是光溜溜的!
对,就是那个尖尖的,跟根探针一样的东西,空速管。要知道,去年年底它第一次露面,还带着这根“拐杖”呢。这才多久?九个月。从有到无,就九个月。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你昨天还看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今天他就在你面前跑百米冲刺了,而且姿势还特别标准。这速度,真的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有点“细思极恐”的味道。
可能有人不明白,不就一根管子嘛,至于这么大惊小怪?嗨,这你就不懂了。这根不起眼的小管子,在新飞机试飞的早期阶段,那可是命根子。它就是飞机的“神经末梢”,直接伸到气流里去感受,风有多大,飞机飞多快,是抬头还是低头,所有最原始、最真实、最不可能骗人的数据,都靠它。它把这些信息传给飞控电脑,电脑才知道该怎么控制飞机。可以说,在试飞初期,摘了它,飞机就跟蒙着眼睛开车一样,分分钟给你表演空中惊魂。
但是,这根“拐杖”吧,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它杵在外面,对于追求极致隐身的第六代战机来说,简直就是黑夜里的萤火虫,太扎眼了。它会严重破坏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就像一个绝世美女脸上多了一道去不掉的疤。所以,所有顶尖战机的终极目标,都是在自己“长大成人”之后,把它给扔掉。
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宣言,一个无声的宣言。它意味着飞机内部那些密密麻麻、复杂得像人脑神经网络一样的传感器系统,已经彻底“毕业”了。它们已经能够完全独立、而且是极其精准地搞清楚自己的速度、高度、姿态,还能感知到周围的风向风力,并且工作得非常稳定。这时候,外置的空速管才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光荣退休了。所以啊,拆不拆空速管,就是判断一架新战机研发进度的黄金标准,意味着它告别了摇摇晃晃的幼儿期,正式进入了冲刺阶段。
那么,九个月就拆掉,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咱们不吹不黑,拉它的前辈们出来遛遛。咱们的骄傲,歼-20,威龙,2011年首飞的时候,机头那根空速管又长又显眼。直到2014年,在后来的原型机上,我们才看到一个“干净”的机头。这中间,花了整整三年。
另一个主角,歼-35,这个过程更夸张。它2012年首飞,一直等到2020年,才终于把这根管子拿掉。八年,你没听错,八年啊!人生有几个八年?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大学毕业都够了。
现在,你再回过头来看歼-50。九个月。
这已经不是快不快的问题了,这简直是开挂。这种研发效率,几乎是把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复杂航空装备研发周期的认知,按在地上摩擦。
这种近乎“恐怖”的速度,背后到底是什么?总不能是工程师们拜了神仙吧。其实答案很简单,但又很深刻:我们的整个航空工业体系,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以前我们造飞机,最怕一个“等”字。一个项目,成百上千家供应商,几万个零件,缺一个,整个项目就得停下来。当年,可能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国内造不了,得从国外买。人家什么时候给你?给你的参数合不合适?你都得看人脸色。用来做气动分析的电脑软件,是人家的,说断供就断供,你的整个模拟计算就得停摆。甚至,就为了造那个雷达罩用的特种复合材料,国内一度都搞不定,进口一次排队等半年是家常便饭。
那种被“卡脖子”的滋味,那种缺东少西、处处被动的局面,实在是太难受了。
但现在呢?完全是两码事了。歼-50上那些精密的微型传感器,我们自己就能造,而且是想怎么定制参数,工厂就能怎么配合你,无缝衔接。跑模拟分析的超级计算机和工业软件,是我们自己的,想算多久算多久,再也不用担心被人“拔网线”。那些高端复合材料,国内的好几家厂子都能批量生产,质量稳定,供应管够。整个产业链条,从最基础的材料,到最顶尖的芯片和软件,我们基本上都实现了自主可控。我们的工程师,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心无旁骛地往前冲了。这就是歼-50能跑出火箭速度的真正底气。
当然了,摘掉空速管,离真正穿上军装服役,还有一段路要走。这就像一场马拉松,它只是漂亮地跑完了前五公里。接下来还有更严苛的考验,比如在零下几十度的超低温、或者电磁干扰极强的复杂环境下,它内部的传感器还能不能保持稳定?各个子系统之间能不能完美兼容,做到“心有灵犀”?这些都是硬骨头。
不过,仅仅从这一个细节,我们已经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航空工业那种澎湃的生命力和深不见底的技术储备。我个人甚至觉得,或许根本用不了一两年,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等到歼-50正式对外官宣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架飞机,而是一个时代的证明——中国制造,正在从一个努力的“追赶者”,变成一个自信的“领跑者”。
杭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